2000苏州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24年3月16日 作者 admin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激进派,主要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罗伯斯庇尔等人为主要领袖。1793年6月上台执政。执政期间,雅各宾派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制度;击退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执政后期雅各宾派内部发生分裂,罗伯斯庇尔先后了忿激派、埃贝尔派、丹东派,自身实力也大大削弱。1794年7月热月政变之后,雅各宾派的政治活动基本完结,1799年最终被解散。

1774年的《魁北克法》是英国议会的一项法案,它规定了魁北克省的治理程序。其他组件,这个法案恢复使用法国民法对个人事物,同时保持了英国普通法的使用公共管理(包括刑事诉讼),取代了宣誓效忠于它不再提到了新教信仰,并保证天主教信仰的自由练习。这一法案的目的是确保法裔加拿大人的忠诚,他们的不满情绪在美国殖民地日益增长。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国际贸易理论,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贸易保护主义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按输出资本的类型,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按资本输出的主体,分为国家资本输出和私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就已少量个别地出现,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大规模地发展起来,成为基本经济特征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输出主要是由于过剩资本的推动。二次大战后,资本输出已不仅是由过剩资本推动,而且还是生产国际化即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专业化协作的必然结果,是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手段之一。

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对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1904年2另5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突袭驻扎在旅顺口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竟然宣布“局外独立、任由日俄在中国的领土上厮杀。战争中沙俄连遭失败,日本也精疲力尽,在美国的调停下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签订和约》。日俄同时将军队撤出中国东北,俄国把租自中国的旅顺口、大连湾以及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其他一切有关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东北由俄国独占变为俄国控制北部、曰控制南部的局面。

1935美国国会为防止美国卷入战争而通过的中立法案。1935年8月31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中立法》规定,对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但授权总统确定禁运武器的项目和实行武器禁运的时间;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国运送武器。但该法案并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的战略物资。二战中美国对德意日宣战后,《中立法》正式废除。

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红利。参加的资本家为分配利润和争夺领导权进行剧烈的竞争。十九世纪末以来,美国的托拉斯迅速发展。西欧国家托拉斯出现稍晚,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有了迅速发展。目前,托拉斯在美国最发达。托拉斯本身是法人,由托拉斯董事会集中掌握全部业务和财务活动,原来的企业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按股权分配利润,参加者在法律上和产销上失去独立性。

美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完成,在此时期,美国确立了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因此称此时期为美国工业革命。其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为第一阶段,19世纪20~40年代为第二阶段,19世纪50~90年代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美国从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阶段,是机器生产排挤手工业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美国的产业革命只在北部还没开始。1790 年塞缪尔•斯莱特制成新式珍妮纺纱机,建立第一座棉纺厂,拉开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美国工业迅速发展和工厂制盛行阶段。第二次独立战争后,美国摆脱了英国的经济依赖,工业革命全面开展;首先在美国东北部,接着在西部,轻工业占据了优势。美国棉纺厂的数目从1831年的801个增至1840年的1240个,而且规模扩大。1820到1840年,产品产值每年在50000美元以上的制造业中,所雇工人数由34万多人增至79万人。同时,农业机器制造业也有发展。19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西部很多新垦地已使用机器。

第三阶段:是美国产业革命完成阶段。在这一阶段,经过南北战争,摧毁了奴隶制度,扫清了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使工业革命出现了大的飞跃。南部开始了产业革命,从而使美国的产业革命进入完成阶段。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完成产业革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信徒成分的变化和社会基础的变化。基督教产生后,迅速广泛传播,社会势力上升。同时不少大地主、大商人以及达官贵人等有产者加入基督教,并逐渐在教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改变了以往基督教以下层人民为社会基础的状况。

(2)主教等神职人员产生并控制了教会。起初,基督教只有分散的社团,并无固定组织。随着信徒的增多和捐献的增加,各地逐渐产生了由主教等神职人员主持的教会。主教集神权、财权和管理权于一身,并形 成了一整套教阶制度和教规,说明教会已被有产者所控制。

(3)教义和思想发生转变。随着教徒成分的变化,基督教内部出现以下层犹太人为主体的彼得派和以中产阶级为中坚的保罗派,保罗派逐渐占据上风,其思想观点成为正统。

(4)从受罗马统治者迫害的宗教转变为得到统治者承认、支持的宗教。基督教的演变,使罗马统治者逐渐改变了对它的政策,由最初的转为与宽容并行,再转为扶植和利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返还没收的教堂和财产。这是基督教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政策从与宽容并行转为扶植和利用,而基督教也开始与帝国政权合流。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召开尼西亚会议,规定三位一体为正统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使基督教有了统一的教义和组织,并确立了皇帝对教会的最高领导权。这标志着基督教已完全蜕变为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完成了从被压迫者的宗教到受统治者利用的宗教的质变。公元392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国教。

综观基督教的历史进程,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转化。

第一,哲学思想。卢梭是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者,他认为感觉是沟通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枢纽;引起认识的东西是独立于个人身外并对感官发生作用的物质;人先有感觉,后有思考,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卢梭的理论解决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缺陷。

第二,自由主义思想。卢梭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之一,个人不受他人的压迫和支配,同时也认为自由是有限制的,法律既是实现自由的保证也是对自由的一种必要的限制。

第三,天赋人权思想。卢梭强调人的自由权、平等权和反抗的权利,他认为私有财产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为了保护自己的平等权利,人们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包括暴力。

第四,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他认为国家是人民通过订立契约建立的,因此人民才是国家权力的最终体现者,国家的行为必须符合人民的意志。人民主权必须通过立法权属于人民来保证,因此,立法权是 国家一切权力的中心。他还认为,人民的主权是不可转让和分割的,因此,他反对代议制度,并反对将国家主权分割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他认为人民拥有对国家行为的评判权和反对权,当国家权力被滥用并危害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时,人民就有权起来反对它,甚至通过革命推翻它。

第五、法制思想。卢梭认为法是人民的公意的表现,是用于保护人民的意愿和社会成员的利益的,要建立一种法治社会,而做好立法工作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必要条件。立法应遵循以下原则:谋求人民的最大幸福原则,人民掌握立法权原则;专门人员制定法律原则;顾及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原则;立法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此外,他还把法律划分为四种类型:宪法、民法、刑法和习惯法。

第六、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实行“自然教育”,以批判经院式教育。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耍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